【鉴史昭廉】看他如何遏制税收腐败
2020-03-13 10:05 来源:
清风龙都

董汉儒(1562——1628),明朝开州(今濮阳县)人,开州“八都”之一。历任河南推官、户部主事、湖广布政使、都察院副都御史、湖广巡抚、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
万历二十四年,董汉儒以户部主事至苏州府掌理浒墅关税务。
浒墅关是明代重要钞关,位于苏州城西北,横跨京杭大运河。这里四通八达,商贾云集,一派繁荣。
董汉儒一上任便得知,这里虽通商繁忙,应收税款数额巨大,但跑冒滴漏、强取豪夺、权钱交易、中饱私囊、侵占挪用情况十分严重。董汉儒心想:倘若不严肃关纪,任由这帮祸国殃民之徒为所欲为,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天,董汉儒便开始明察于商贾,暗访于民间,详细勘察收税环节,收集贪赃枉法证据。之后,即召集浒墅关官吏训诫:“今我等备受皇恩,应恪尽职守,秉公行事,为国征税,为民效力,以求上不愧天,下不祚地。但闻知有人利欲熏心,巧取豪夺,中饱私囊,致使难以完成朝廷税收,我实耐寝食难安!”继而重申:“我《大明律》规定:贪五贯杖八十,贪五十贯杖一百、流二千五百里。各管事人等今日起应依照律法认真排查,对贪污者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要公开税收标准和数额,照标准收税,凡有再犯者必将严惩不贷!”
一日获报,有两个税收官吏晚上收税时对部分船只低价征税而不开具凭证,每晚能贪税银五百文。董汉儒得知后,十分愤怒。
一天晚上,董汉儒悄悄来到税关暗处观察。不多时,河面上隐隐开来一艘大船,但见两个门子高举灯笼晃动了三下,那艘大船上很快就有人也举起灯笼晃动了三下,之后两个门子立刻开启了闸阀予以放行,等那艘船缓缓驶近,船上跳下一个人来,大摇大摆的来到门子所在的岗亭,从口袋里掏出一袋铜钱丢下就走。两个门子也不言语,将铜钱倒出,一分为二,各自装进了腰包。
正当送礼人攀船而上时,在暗中等待许久的董汉儒大喝一声:“船家慢走!”那人一惊:“你?”董汉儒说:“我是户部主事董汉儒,特来查办关税。看你鬼鬼祟祟,必有不法勾当。快拿出你的通关条子!”那人故作镇定说:“大人,适才匆忙,待我索要送来即是。”
董汉儒跟随他来到岗亭,两个门子早已听到了这一切,赶紧开具“条子”。董汉儒道:“慢!我问你们,这船该征税多少?不开条子怎能开闸过船?这样的事一日有多少?你这里的条子和税银是否一致?”两个门子见事情败露,再“演”下去必受重罚,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磕头求饶:“请大人宽恕!我们再也不敢了,现在就把所有贪占之事交待清楚,任由大人处罚!”董汉儒将两个门子交付苏州府审问,很快,二人就受到了杖责八十、入狱二年的处罚。
从此以后,浒墅关所有官员秉公征税、照章办事,钞关秩序渐渐趋于正规。碎银的熔铸和税银的押运也都中规中矩,徇私舞弊情况从根本上得到了遏制。
一年后,浒墅关的税收就比朝廷下发的任务多出了三千两白银。后来,董汉儒把结余的这三千两白银用于修筑枫桥至浒墅关的堤防。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此堤命名为“董公堤”,沿用至今。
史载:“万历十七年,董汉儒授河南府推官,再改户部主事。他上疏陈减织造、裁冒滥诸事。朝鲜用兵,以郎中出理饷务,寻迁山东佥事,平济北盗。转江南粮道,弹劾税监宦官。擢湖广按察使,定楚府之变。再历湖广左右布政使,所在有声。再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为民请命,拒帝赐福王田。光宗立,召拜工部右侍郎。旋改兵部,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不久,擢兵部尚书。帝荫锦衣官皆予世袭,进太子太保,荫子锦衣卫百户。”
天启八年,董汉儒在家中病逝,享年66岁。朝廷赠少保,谥“肃敏”。
禅精竭虑为国是,董公堤上留美名。
——选自
《鉴史昭廉》
(
濮
阳市纪委监委编著
)
责任编辑:
屈秀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