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杨得志前辈们的隔世情缘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党组书记 赵云芳
在濮阳清丰单拐冀鲁豫边区抗战史实展馆第二展厅的橱窗展柜内,陈展着一发驳壳枪子弹,这是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时,时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团长杨得志打日本鬼子时用过的同批子弹。这发子弹是2017年8月16日,杨得志将军之子杨建华少将在北京捐赠给我馆的,是见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众志成城、驱逐倭寇、保家卫国,保存八十余年之久的非常珍贵的抗战文物。次日,我和同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祭拜了杨得志前辈及他的战友们,表达了冀鲁豫革命老区群众对他们的深切悼念和缅怀之情,以及革命老区人民继承先辈遗志,扎实工作,奋发有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信心和决心。这次北京之行是我与杨得志前辈们隔世情缘的见证。从此,我满怀激情地走进了杨得志前辈们开辟的冀鲁豫边区抗战大世界。
从初识到难忘
记得我第一次知道杨得志前辈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1995年的某一天,当时我就职的大流乡党委在濮阳逐鹿中原宾馆召开“全市学大流,大流怎么办”自我加压大会,我看到了潇洒俊逸的宾馆名标“逐鹿中原”四个红色大字与笔触流畅的“杨得志”三个字,那是我与杨得志前辈的初次相识。2015年夏末,我被调任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党组书记,到任后负责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冀鲁豫边区抗战史实展馆的布展。在历经5个月搜集冀鲁豫史实、整理英雄冀鲁豫布展大纲的过程中,杨得志的名字如雷贯耳。在市、县党史专家每次提起杨得志这个名字时,他们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神情上都充满了赞许、敬佩与爱戴。时隔二十多年后,这是我与杨得志前辈的再次相遇。多次的史实研讨会的感受,再加上我在展馆布展时的一次亲身经历,让杨得志前辈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更加鲜明、更加难忘。2016年6月24日上午10点,在冀鲁豫边区抗战史实展馆前,我们将杨得志前辈的雕塑体从运输车上请下来,依靠在墙壁上的那一刻,忽然有一个70多岁的老大爷快步上前,急忙用双手托扶住杨得志前辈的雕塑体,并快语道:“这不是杨司令吗?扶着点,扶着点,别磕住杨司令了。”这一番真诚的话语和发自内心的举动,表达着老区群众对杨得志前辈的深厚爱戴之情呀!这更使我对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创建先驱、开国将军杨得志的故事充满了了解的渴望。
从结缘到回望
2016年9月24日,我有缘参加了北京冀鲁豫研究会年会,在会上聆听了杨得志前辈女儿杨秋华阿姨讲述杨得志将军故事。这堂课让我心生敬重,泪流满面,这是我与杨得志前辈的第三次相遇,从此我与杨得志前辈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故事也永远地深印在了我的心里。后来,我与杨秋华阿姨开始有了更多的联系与交流,当杨阿姨告诉我她的弟弟杨建华叔叔那里有杨得志前辈的遗物,并让我跟杨叔叔联系,这才有了我们2017年8月16日的北京接受捐赠之行。杨建华少将捐赠给我馆的除了驳壳枪子弹外,还有《杨得志回忆录》《杨得志画传》等珍贵史实资料,并且给我们讲述了杨得志将军夫人申戈军前辈在抗战中失去两个亲生孩子的痛苦往事,从此杨得志和申戈军前辈们的故事充盈着我整个脑海。静夜拜读杨得志前辈回忆录,好像那个强敌入侵、兵荒马乱、饿殍遍地、战火纷飞的年代就在眼前,好像我正亲身经历着杨得志前辈横戈马上,带领边区军民万众一心、浴血奋战、自力更生、战天斗地、抵御外辱的英雄冀鲁豫抗战史实。
1938年夏,杨得志被八路军总部任命为344旅代旅长,并到八路军总部接受了朱德老总亲自指派到冀鲁豫与689团汇合任务,9月和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带领100多人来到冀鲁豫滑县与689团团长韩先楚、政治委员康子详等官兵汇合,这是杨得志前辈第一次进驻冀鲁豫。取得漳南战役后,根据上级指示率部队返回晋东南,在长治、高平一带进行冬季练兵。1939年2月受领“到冀鲁豫扩大部队,待命回山西”的任务后,再次进驻冀鲁豫,直到1944年1月31日离开冀鲁豫去保卫延安。5年零3个月中,他带领边区军民奋勇杀敌,开辟了西起平汉路、南跨陇海路、东至津浦路、北达德石路,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千万的全国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这期间,与冀鲁豫边区军民结下了浓厚的革命情谊 。
最触动我心灵的是,杨得志前辈在回忆录里描述的面对极度困难的冀鲁豫边区形势,他们本能地立下与冀鲁豫边区军民奋战在一起的决心和恒心!“由于敌人频繁地‘扫荡’,疯狂地经济掠夺,和异常严重的旱灾,一九四二年刚过,饥饿和瘟疫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冀鲁豫平原蔓延开了。群众开始了毫无目的的逃荒,挣扎在饥饿和瘟疫的死亡线上。山东范县是一个小县城,我到那里的时候,竟挤不出逃荒要饭的人群。一些在根据地从未出现的、令人不忍目睹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壮年汉子肩挑一对箩筐,一头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孩子,污面乱发,分不清是男是女。那汉子有气无力的喊着:‘谁要孩子,按斤换粮,一斤换一斤!’他的妻子扑在孩子身上,疯叫着:‘不!不!俺不!……’一个年过50岁的老妇,领个头插草标、面黄肌瘦、衣不遮体的姑娘,喃喃的哀求行人:‘哪位先生行行好,把俺这闺女领去吧,她才18岁,您老给她碗汤喝就行了,领去吧,救她一命吧。我老婆子不要钱,也不要粮……’姑娘在老妇凄惨的乞求声中,扑簌簌的流着泪……妇女的疯叫,姑娘的泪水,老妇的乞求,孩子的无言,这一切似乎刹时都变成了刺入我们心上的钢刀……我眼含热泪,情不自禁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仅有的两块银元,递给老妇和那个汉子……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这些受苦难的人。但当时全区受灾的村庄达1600多个,有80万人断了粮菜,其中有800多个村庄已经空无一人。在冀鲁豫边区被日伪军蚕食的极度困难时期,中央军委来电征求我们的意见,是留在原地坚持下来,还是去苏北地区发展根据地。但是,大家都知道,开辟冀鲁豫边区这块根据地是不容易的,指战员和人民群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我们的血汗,我们不能离开这里亲如父母兄妹的人民群众,也不能离开这块撒着烈士鲜血、埋着烈士忠魂的土地。我们向中央发电,代表全区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请求允许我们和人民群众一起坚持冀鲁豫边区的斗争。同志们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打出来的,虽然暂时失去了一些,但终究会夺回来的!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抢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激越昂扬的战斗歌声又响了起来……”这段回忆是杨得志前辈对那个时代的控诉,是对冀鲁豫边区军民深厚情感的留恋,是对开辟冀鲁豫边区根据地苦难历程的由衷感慨!
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在冀鲁豫大地流传至今的,体现杨得志前辈们爱民惜民大爱情怀的《血粮》典故。沙区经历4.12大扫荡之后,群众缺吃少穿,生活极度困难,饥饿不断夺去人们的生命。冀鲁豫行政公署副主任段君毅同志搞到一批粮食,要杨得志司令员速派部队去押送这批救命粮到沙区,杨得志司令员立刻命令民一旅旅长兼五分区司令员朱程带队前去。不料运粮部队押送着五十余车粮食,路过清丰县的宋村时,被盘踞在那一带的顽军高树勋的部队截走了。
粮食就是生命,救老百姓性命的粮食一粒也不能丢!杨得志司令员知道这是党政机关不知花了多大力量,组织人民群众勒紧裤带、一粒一粒省下来支援沙区的救命粮呀!他命令朱程:“你给我把宋村包围起来,限时要他们把粮食交出来。过时不交,就武力解决。”朱程带部队把宋村团团包围后,顽军还是不交。无奈之下朱程司令员下令,虎口夺粮。战斗打响了,经过激烈战斗夺回了救命粮,可我军有伤亡,赶车运粮的群众把伤亡的战士抬上粮车紧急返回。当群众听说杨司令给送来了救命粮,激动万分,纷纷跑来卸车帮忙,却看到装粮的布袋布满血迹,血渗进粮里,成了一袋袋血粮。乡亲们明白了杨司令员给他们送来的这批救命粮该有多么地不容易呀,纷纷放声大哭。一位老大爷手捧一把用鲜血染成红色的玉米哭喊道:“这是战士们用鲜血染红的粮食,用生命换回来救咱老百姓的血粮呀,这粮食咱们吃不下去呀!咱留下来当种子!来年打了粮食继续打日本鬼子吧!”这是冀鲁豫边区军民对杨得志前辈们的真诚感恩,是对杨得志前辈们发自内心的支持与爱戴!
从铭记到坚守
一个个历史故事就是我与杨得志前辈隔世情缘的再延续,通过这份情缘我又认识了申戈军、黄敬、宋任穷、王宏坤、杨勇、苏振华、韩先楚、陈再道、潘焱、何挺、段君毅、陈亚琦、王从吾、刘汉生、徐运北、贾心斋、陈平等等众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多的抗战故事使我与杨得志前辈们的隔世情缘绵延不断,激励着我和我的同事们践行“厚德、包容、创新、笃行”的清丰精神,夯实“敢想、敢干、干成、干净”的工作作风,继承“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力更生、敢于创新、众志成城”的英雄冀鲁豫精神,用真心、诚心、敬重心守好纪念馆这块党性教育阵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开展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全国纪念抗战设施遗址传扬工作,更好地拓展与继承我们与杨得志前辈们的隔世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