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垂范·王鹤峰
2021-12-02 15:53 来源: 濮阳市纪委监委

王鹤峰(1911一1999),濮阳县王枣林村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八路军一二九师决死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太岳区党委书记兼太岳军区政委、晋冀鲁豫军区太岳纵队政委、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中央军委铁道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兼工业部长、黑龙江省委副书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中共中央东北局监察组长、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等职。

尽职尽责好作风

哈尔滨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大城市,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共和国的长子”。1951年,王鹤峰任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兼市委工业部部长。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王鹤峰深人工厂、工地调查研究,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强调要“服务上门”,组织各行各业积极支援基本建设。“一五”期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共派出850位专家到哈尔滨支援重点工程建设。王鹤峰要求各工厂订出向专家学习的具体计划,还促使有苏联专家的工广建立专家工作机构和必要的工作制度。1953年至1954年,车辆厂和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的苏联专家应市委邀请,多次向全市工业部门的职工和干部作报告,介绍他们的管理经验,收到良好效果。由于工作扎实,严格管理,深入群众,政绩显著,王鹤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列宁式干部”。

工业战线建功勋

1955年,王鹤峰调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当时,黑龙江省是国家重点工业基地,主管工业的王鹤峰深入基层,指导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王鹤峰总结提出了由齐齐哈尔市建华机械厂、华安机械厂,黑河市庆华工具厂等军工厂的成功实践——“三华经验”,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实行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这个经验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毛泽东主席第一次把这种工业企业管理模式命名为“鞍钢宪法”,充分表现了毛泽东主席对其的高度赞赏和特别肯定。而“鞍钢宪法”的总体原则就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让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从此“三华经验”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成了“鞍钢宪法”的核心内容,或者说是“鞍钢宪法”的简要表述。

为系统总结和深人研究“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成功经验,探索中国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和发展道路,王鹤峰还撰写出版了专著《论生产运动会》,供全国各地学习借鉴。

在“鞍钢宪法”的指引下,从1961年至1978年的17年间,中国的生产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的成功运用为中国工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快速地缩小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多方面差距。

老骥伏枥树风范

王鹤峰在中纪委工作期间,分管案件审理工作。他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在审理重大案件、维护党的纪律,主持正义、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反对腐败、端正党风、建立规章制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9月在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上,王鹤峰致信党中央,请求不再担任中纪委领导职务。王鹤峰离休之后,积极支持党史、军史、革命史和地方史的编撰工作,尤其是对于他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多个地区的史料编辑研究工作,更是积极提供各种原始资料,并对送审文稿严格把关,充分表现出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始终不渝忠诚于党,以及对国家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强烈使命感。

责任编辑: 田戈
随手拍来监督
  • 版权所有:濮阳市纪委监察委
  • 地址:濮阳市金堤路532号 电话:0393-6667111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