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前455——前395),战国时期卫国人,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上公认的法家始祖。
说起变法,大家自然第一个想到就是商鞅,也会认为商鞅是最早的变法者。其实不然,在商鞅之前也有位变法者,他的变法思想给商鞅以极大影响,他就是战国时期的魏国相李悝。
战国初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封建经济慢慢地占据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为了发展新兴的封建势力,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
魏国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国土包括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它的东面是齐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楚国,北面是赵国,夹在中间的魏国,可以说是无险可守。在富庶程度上,魏国不如韩国,在兵力强悍程度上,魏国又不如赵国。
为了增强魏国实力,公元前403年,魏文侯委任李悝为相主持变法。其主要内容是: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同时,主张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严明赏罚,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之人;李悝还汇集当时各国的律法,编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巩固变法成果。
通过变法,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
李悝为国君推荐宰相的故事一直被后人称颂。李悝在魏国任丞相10年,因年事已高,心力疲惫,请求卸职归养。魏文侯只得另选一位丞相,但却在翟璜和魏成子之间选谁摇摆不定,就向李悝征求意见:“先生曾对我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我要选一位丞相,你看是魏成子合适还是翟璜合适?”李悝说:“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啊。”魏文侯说:“先生就不要推辞了。”李悝说:“这两个人都有当丞相的能力,但您还要看他们平时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们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们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们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们不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就能决定谁当丞相了!”魏文侯说:“很好,我的丞相已经决定了。”
几天后,李悝到翟璜家中拜访,寒暄过后,翟璜问李悝:“听说国君召见先生商议选丞相的事,结果如何呢?”李悝说:“魏成子为相。”翟璜气得变了脸色说:“魏成子哪一点比我强?西河的守将,我推荐了吴起,国君最忧虑的邺郡,我推荐了西门豹,国君计划要攻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被灭后,我推荐了您去镇守,太子没有合适的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李悝说:“你向国君推荐我的目的,难道是为了谋求做大官吗?再说,你真的比不上魏成子啊,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其余的他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国君把他们奉为老师。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国君都任他们为臣,你怎么能跟魏成子比呢?”翟璜羞愧地说:“先生说得我心服口服,看来我翟璜是浅薄之人,说话很不得体,我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公元前395年,李悝病逝,享年60岁。
后人给予李悝极高的评价。司马迁说:“魏用李悝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
有诗赞曰: